公司动态

芯片短缺的恐慌引发业界连锁反应

这不仅是电子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,也是芯片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,这使得芯片供应不足的半导体行业的“缺芯”危机显得更为严重。近几年来,我国的半导体市场规模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,同时在半导体国产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,尤其是在“缺芯潮”的冲击下发展迅速。

今年初,晶圆代工工厂产能明显不足,在疫情缓解后,市场需求猛增,晶圆厂无奈只能延期交付。Microchip的交付期限从今年1月的18周延长到54周;高通的交付期限也超过了30周,而联发科、瑞昱的交付期限都超过了20-30周。

接着又是一波提价潮,各大厂商纷纷发出提价通知。

当前形势下,许多中小型、微型企业有单就不敢接,怕被通知涨价,成本无法收回。一家芯片品牌代理公司向电子发烧友表示:改订单也是没办法。顾客不能接受的话,就只能交给别人了。一些顾客只是做计划,而不去提货。但是我们不可能一直贴钱来帮助客户保持库存压力,万一客户不想要,这个损失只能自己承担。

晶片短缺引发的危机破坏了全球半导体供应的平衡。这种冲击开始从汽车企业扩展到智能手机、智能家电等领域。

正当人们以为缺芯带来的是一场“涨价潮”的危机时,也正因为过度囤货而出现危机。

谁在囤货呢?

移动电话制造商“被动”囤积

自从915禁令公布后,BU8874华为就开始着手准备应对方案,最重要的是解决供应问题,在有“余粮”的情况下,加大研发力度,保证生产能力。据悉,2020年5月,华为向台积电追加7亿美元订单,主要使用5nm和7nm工艺。正式禁止后,向三星、联发科等公司采购芯片。根据腾讯新闻报道,截至2020年上半年,华为已投资近1800亿元用于芯片库存,以维持全年产品销售。

而作为国内最大的手机厂商,华为在915禁令后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缺,OV、小米等手机厂商对此进行了瓜分。据日美报道,日本JDI、TDK等大型零部件工厂自2020年9月以来,已经收到了来自OPPO、vivo和小米的大量订单,这些工厂受到了市场份额和对禁令扩大的担忧。

汽车业的保密性很强

除手机厂商“被动”囤积之外。到2020年上半年,由于汽车企业受疫情影响,海外采购库存紧张,运输成本上升,断供以及变相涨价等因素的压力,原材料储备提前。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。这次暴发的影响逐渐减缓,但到了下半年,芯片短缺的问题再次在汽车业显露出来,由于晶圆代工上游产能紧张,本田、上汽、一汽、大众等车企纷纷减产,甚至有车企停产。

经过了缺货危机,汽车厂商提高了芯片的库存意识,开始出现“囤货潮”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丰田公司提出建立业务连续性计划,要求供应商为这家日本汽车制造商储存价值2至6个月的芯片,这取决于从订购到交货的时间。

汽车业缺芯囤货是由于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,首先是疫情的影响,原来由汽车制造的代工厂,转而生产红外线测温等抗疫产品,以及摄像机、PC等因家庭办公而需要的领域。晶片代工厂手中原来的电子类消费订单没有完成,在疫情好转后,汽车业的需求增长超出预期,导致晶片生产无法跟上需求。此外,意法半导体的三场大罢工对半导体产业也有一定的影响。

商人囤积了大批货物

晶片短缺的恐慌引发业界连锁反应,原厂控制出货,设备商担心供不应求而囤积库存。当价格上涨到30%时,大多数商会都会囤货不卖,以赚取更多的利润。这不仅是电子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,也是芯片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,这使得芯片供应不足的半导体行业的“缺芯”危机显得更为严重。

电子业朋友发现,闲鱼市场上,相关IC采购交流群中不断有回收各种元件的消息在不断更新。其中包括芯片,CPU,TF卡,LCD驱动IC,Bluetooth模块IC等。

冲突开始显现,市场混乱

梦幻2020年,似乎将剩余的梦幻发散于半导体行业2021年。芯片行业经历了需求上升、产能不足、涨价潮后,也迎来了囤货潮,由此带来的矛盾开始显现。

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,大部分厂商出于恐慌心理选择了备货。人人囤货,加剧了对产能资源的争夺,压货不出导致大量库存积压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,荣耀CEO赵明曾表达了对厂商过度囤货的担忧,“智能手机行业20多年来,没有饿死,只有撑死。接下来的几个月正是生意最危险的时候。”

而且商家在囤货后,会向下游的整机厂商报高价。而在闲鱼和其他交易平台,为了迎合整个市场的趋势,可以随时报价,卖方一般不会明码标价。从代理渠道来看,STM32F103RCT6报价更是接近150元。在这种情况下,即使芯片价格有所下跌,但总体趋势仍然是非常昂贵的。

高涨与高风险相伴,这就好比在赌市场趋势,一旦市场走向偏离最初的预期,或产品需求下降,囤积的商品就会跌到“白菜价”,此时库存就会大量积压。最近,根据Flash市场信息,DRAM综合价格指数出现了小幅下滑,其中DDR48Gb(512Mbx16),DDR416Gb(2048Mbx8)分别下跌20%和25%。可能是原厂对部分存储器产品采取了配对销售的供应策略,或降低了出价。

为减轻芯片产能不足的影响,许多厂商都在寻求新的解决方案。方案之一是实施国内替代。现在,国产半导体企业正在大力投入研发,据北京君正公布的一季度业绩显示,公司研发费用本季度为11,003.45万元,同比增长685.21%,首款消费级NorFlash产品也已投入使用。近日,宁德时代也将在2020年的年度网上业绩报告会上表示,将继续推出能量密度更高的动力电池,CATL目前正在推进新的技术布局,包括全固态、锂空、无重金属电池、钠离子等。

近几年来,我国的半导体市场规模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,同时在半导体国产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,尤其是在“缺芯潮”的冲击下发展迅速。然而,业界人士认为,真正实现国产替代需要10—20年。因为芯片的生产周期较长,如果国产产品要真正实现替代,首先就不说迭代升级,在技术上的突破更是耗时。

用过的晶片生产设备成为半导体企业面临缺货危机的又一出路。早前,日媒报道,中国企业在日本市场大量购买二手芯片制造设备,导致该设备价格上涨20%。另外一个回购市场:二手芯片回收也是很热闹的,二手市场没有统一的价格标准,完全由买卖双方协商,2019年的stm103ve在二手市场的报价也从4月的30元左右涨到了80元,高出100元。

结论

短缺,涨价,囤货,价格上涨,就像一个恶性循环,充斥着当今半导体产业。由于缺乏核心,上游厂商正竭力应对冲击,加大研发力度以提高产能。即使下游厂商再怎么诉苦,没货还是没货,因为缺货而上涨的成本只能无奈接受。

如今,业界已“达成共识”:这一“缺芯潮”将会持续到年底。关于何时才能缓解,没有人能肯定地说,一般认为需要两年。

随着最近印度疫情的失控,马来西亚实施了“行动控制令”,以及相关的控制措施,这次疫情给全球半导体产业带来的不确定性再次增加。到目前为止,半导体市场的混乱局面何时会得到缓解,恐怕还需要等待时间来回答。